埃塞俄比亚新总统中国求学路:在北大读硕博

2013年11月06日00:25  法治周末
穆拉图•特肖梅 穆拉图•特肖梅

  10月7日,穆拉图•特肖梅当选为埃塞俄比亚新一任总统。他曾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学习,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在这两所学校的老师,也对当年的这位非洲学生印象颇深

  法治周末记者 潘琦

  10月7日,埃塞俄比亚联邦议会宣布,由执政党提名的穆拉图•特肖梅当选为埃塞俄比亚新一任总统,现年58岁的穆拉图也由此成为埃塞俄比亚自1994年宪法颁布以来的第三位总统。

  这个消息让远在中国北京的赵玉品感到自豪——穆拉图正是这位67岁的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37年前所教授的学生。

  1976年9月,因“文革”一度中断的留学生接收工作已恢复正常。公费生穆拉图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赵玉品是他的汉语老师。

  “刚到我们学校的时候他汉语一点也不会。”赵玉品回忆说当时堪称“零起点”的那位非洲学生。

  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穆拉图又先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国际政治系(现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对自己要求特严格”

  和法治周末记者聊起穆拉图,赵玉品说,他当年的样子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黑黑的皮肤,卷卷的头发,坐在最后一排的中间位置。这个二十出头的非洲小伙与同期来华的其他留学生相比显得更加成熟,很有“学生领袖”的感觉。

  赵玉品教授的课程是基础汉语以及一门讲述中国概况的选修课。穆拉图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让她记忆犹新——不仅积极地上讲台听写,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及时请教。

  “另外,他特别遵守学生纪律,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对自己要求特严格。而且他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教汉语都要求学生复习和预习,他都做得很好。”赵玉品说。

  穆拉图很喜欢中国文化。赵玉品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穆拉图告诉她汉字太难了,“怎么每个汉字都跟画画一样”。但慢慢地,他就喜欢上了汉字。“写得还不错。”赵玉品说。

  除了在教室上课,当时还有被称为“开门办学”的实践课程。穆拉图也会跟着老师们下工厂、下农村,参观各种展览,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后来据穆拉图自己透露,他对北京的大小胡同都十分熟悉。

  而随着语言学习的进步,穆拉图也逐渐熟悉了环境。性格开朗的他与很多中国同学交上了朋友。有空的时候,他常和他的中国同学一块逛街、聊天、喝啤酒。

  1977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一年后,穆拉图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前往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业。“穆拉图的毕业成绩应该还不错,因为他只学了一年汉语就能入系学习了。他进步很快,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赵玉品说。

  与众不同的非洲学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守常还记得1977年,学校里来了一批非洲学生,有两个来自埃塞俄比亚,其中一个就是穆拉图。

  此时的王守常刚刚毕业不久,被学校安排负责管理非洲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王守常说,他接触的不少非洲学生“非常率真”,平时喜欢又跳又唱。有些学生甚至三天两头跑到友谊宾馆、建国饭店喝咖啡。

  但穆拉图有些不同。

  王守常回忆说,他中文不错,懂礼貌、守纪律,同时学习用功,不懂就问。“很踏实的人,非常踏实、非常安静。”有时,留学生中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穆拉图还会帮老师做学生工作。

  穆拉图主修的是中国哲学史,指导他的是当时在哲学系任讲师的楼宇烈。如今楼宇烈教授已年近八旬。据他回忆,穆拉图所在的留学生班大概有30多人,自己没想到其中有人能成为总统,这也让他颇感骄傲。

  穆拉图完成毕业论文后,曾向王守常征求关于专业方向的意见。王觉得这个学生有从政的资质,于是建议他,“到国际政治系去”。

  穆拉图向留学生办公室提出转系要求后,得到了支持。

  年过七旬的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退休干部黄道林当时负责留学生相关工作。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穆拉图之所以转系,是“因为对他以后的工作更有帮助”。

  穆拉图转系成功后,拿下了硕士学位。1988年,他再次考上国际政治系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政治学家赵宝煦教授。在赵宝煦为北大国际交流丛书《红楼飞雪》撰写的一篇序言里,专门提到了穆拉图。

  “他是一个非常朴实、憨厚的学生。”赵宝煦写道。

  赵还提到,北大可以把在学期间的博士生送去国外以搜集写论文需要的资料,穆拉图在临毕业前获得这个机会到了美国去学习。他在美国收集了很多经济、法律方面的材料,回来之后写了一篇论文,主要讲美国如何利用经济援助来控制发展中国家。

  总统的中国情结

  1991年,博士毕业后的穆拉图以参赞衔进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很快就晋升成为政策制定及培训司司长。此后,穆拉图又曾先后担任埃塞俄比亚驻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的大使,埃联邦政府经济发展及合作部副部长、农业部部长以及埃联邦院议长等职务。

  对于穆拉图的这些履历,王守常如数家珍。在他印象中,穆拉图每次来中国都会提出“见一见老师”,这让他很感动。

  黄道林对这位“总统学生”也有类似的记忆。“他有一段时间在日本当大使。1993年,我去日本访问时还叫他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吃饭、包饺子,他挺高兴。后来他又来中国当大使,在这期间,北大的老师也常被请到使馆去做客。”

  在北京十多年的留学生活也让穆拉图对北京、中国母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03年4月,时任埃联邦院议长的穆拉图访华时就曾和媒体谈起他的中国情缘。

  “我很久没说汉语了,水平退步了很多。要是10年前,我一口‘京腔’,人家会以为我是北京人。”

  穆拉图曾多次来中国考察。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有70多个民族,70多种语言。在任埃联邦院议长期间,他就曾来华学习和考察中国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国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经验。除了中文之外,穆拉图还精通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

  2010年,中国迎来“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60周年。在北大举行的纪念大会上,穆拉图作为留学生代表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作了发言。

  “北大在我的求学生涯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为自己曾就读世界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而骄傲。”穆拉图说,回首60年,中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为非洲提供了有力帮助,非洲国家也在政治上坚定地支持中国。他还表示,埃塞俄比亚“珍惜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多年来坚持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2年,在北京语言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穆拉图发来贺信,并表示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母校学校。

  在信中他还连续说了两个骄傲:“值得骄傲的是,我作为当时的学生分享了这个成就过程中的特别时刻;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获得了通往著名北京大学和其他国家大学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如今,穆拉图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的消息传到北京语言大学,校方打出了“热情祝贺校友穆拉图当选总统”的条幅。

  “学校还给穆拉图发去了贺电。”赵玉品告诉记者,对于穆拉图能当上总统,她并不觉得奇怪,“(穆拉图)当时就有那种范儿”。

  王守常则看好穆拉图当选总统后的中埃关系:

  “穆拉图对中国的了解很深刻,对中国人民也很有感情,我想他当总统的话,埃塞俄比亚和中国的关系会更加密切。”

 

(编辑:SN091)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湛江官员与未婚女下属开房属实(图)
  • 体育NBA-保罗23+17快船送火箭首败 视频
  • 娱乐孙俪超宽松黑袍现身 双手遮肚疑似有孕
  • 财经人民日报谈医改:免费医疗不是最佳答案
  • 科技传工信部敲定4G发牌吉日:最早本月下旬
  • 博客张悬:曼城演出风波声明 演唱会举旗事件
  • 读书严猛治国:雍正一朝为何无官不清
  • 教育一分钟儿童性教育片爆红 新浪教育盛典